【专题精选】俞孔坚与北大的“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接着住建部于2014年10月底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同年12月31日财政部又发布了《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央财政将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申报海绵城市试点的国内城市一下达到上百个。直到2015年4月2日,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正式公布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16个城市和地区,作为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此后,住建部又于6月10日下发文件,将三亚列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简称"双修")以及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简称"双城")的试点城市。一时间,"海绵城市"建设成为行业内外的热点话题,在全社会掀起一股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潮。
“海绵城市”概念的产生源自于行业内和学术界习惯用“海绵”来比喻城市的某种吸附功能,最早澳大利亚人口研究学者Budge(2006)应用海绵来比喻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 。近年来,更多的是将海绵用以比喻城市或土地的雨涝调蓄能力。在《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交流》一书中,俞孔坚和李迪华提出把维护和恢复河道及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作为建立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十大关键战略,指出“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灾害。”(俞孔坚,李迪华,2003);在台州、威海、菏泽、北京等一系列城市生态规划中,俞孔坚及其北京大学研究团队提出并实践了用生态基础设施来综合解决城市水问题和绿色城市的构建(俞孔坚,李迪华,2003;俞孔坚,韩西丽,朱强,2007;俞孔坚,张蕾,2007;宋云, 俞孔坚,2005;俞孔坚,王思思等2010;)。较早的实践案例包括天津桥园湿地系统,通过简单的填挖方,形成海绵体,收集雨水,在解决城市内涝的同时,利用雨水进行城市棕地的生态修复和公园营造,发挥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俞孔坚等,2006; Yu,2010),类似的绿色海绵工程也在秦皇岛滨海生态修复中得到成功的应用(俞孔坚等,2009)。董淑秋、韩志刚,在《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中提出“生态排水+管网排水”的“生态海绵城市”规划概念,主要针对规划区的雨水利用问题。
俞孔坚(2012)结合亦庄经济开发区南部拓展片区规划,提出以构建区域水生态基础设施以及生态雨洪调蓄系统为核心的城市“绿色海绵”规划理念,该套规划理论和方法并不是在亦庄案例中首次提出,它是生态安全格局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针对中国城市突出水问题的跨尺度综合解决途径,长期以来持续被应用于多个尺度的城市规划实践,并已完成了一系列颇具国际影响力的示范工程。
国内很多学者将“海绵城市”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多项规划设计实践中,台湾水利署基于LID技术在新近的《流域综合治理计划》中提出构建“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的概念被官方文件明确提出也代表着生态雨洪管理思想和技术将从学界走向管理层面,并在实践中得到更有力的推广。但是,不难发现相关研究多围绕以LID技术、水敏感性城市规划与设计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先进的生态雨洪管理技术而展开,也越来越聚焦于城市内部排水系统和雨水利用、管理,并且在具体技术层面的诠释依旧未能摆脱对现有治水途径中“工程性措施”的依赖。但“海绵城市”的建设意义远不止如此,它作为一种生态途径,能够在不同尺度综合解决中国城市突出的水问题及相关生态问题。
‹ 阅读全文 请点击下方标题 ›
░ 2015
▷ 北大新闻网:俞孔坚教授主持设计的“海绵城市”工程获国际能源奖中国国家奖
▷ 中国城市报:以水为戒,借水兴城——三亚海绵城市建设纪实, 俞孔坚建言三亚海绵城市建设
░ 2014
░ 2013
░ 2012
‹ 了解项目详情 请点击下方标题 ›
░ 2014 弹性景观:金华燕尾洲公园
░ 2013 水弹性绿地:哈尔滨文化中心湿地公园
░ 2012 让水流慢下来:六盘水明湖湿地公园
░ 2011 绿色海绵营造水适应城市:群力雨洪公园
░ 2010 重生的母亲河:迁安三里河生态绿道
░ 2010 作为生命系统的景观:上海世博后滩公园
░ 2008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的城市废弃地修复:天津桥园
‹ 阅读全文 请点击下方标题 ›
░ 2015 央视新闻周刊:俞孔坚—恢复天然河道 建设海绵城市
░ 2015 《中国公共艺术文献研究》:专家访谈之俞孔坚—公共艺术与景观有"神"论
░ 2014 BTV新闻频道《人才》栏目专访俞孔坚
░ 2013 Architecture Norway:俞孔坚谈中国的景观规划——雨洪管理
░ 2012 CCTV-新闻《新闻调查》:俞孔坚访谈之“会呼吸的河道”
‹ 阅读全文 请点击下方标题 ›
░ 2015 海绵城市的三大关键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
░ 2015“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
近期热读,回复【】内数字获得:
【1】土人项目|衢州鹿鸣公园【2】海绵城市的三大关键策略: 消纳、减速与适应
【3】中国公共艺术文献研究|俞孔坚:公共艺术与景观有“神”论
【4】土人项目|楚地水韵:宜昌运河公园
【5】喜讯|中国“城市海绵”—— 金华燕尾洲获2015世界最佳景观奖